起 源
穿越時空,邁向未來的輝煌道路
從生野通往飾磨
從前的日本挑戰前所未有的計劃「銀之馬車道」。
明治新政府提出「發展振興產業」,作為國家政策,確立支撐產業的新物流方法同時,興建了日本第一條高速產業道路「銀之馬車道」,它率先開拓新時代,指引方向,具體呈現了日後的日本態度。
更快速、更安全地連結生野至飾磨津之間,約49公里的夢幻道路,因為在經濟性、社會性、便利性之間,取得絕妙平衡的優秀道路計劃,完成了誕生時的使命,但其作為史實的高度趣味、氣勢,以及作為遺產的價值,仍舊將人們全力跨越時代的輝煌成就,穿越時空,傳達至今。
於是,「銀之馬車道」的故事再度成為邁向未來的力量,源遠流傳於中播磨這塊土地。
中 世
戰國大名們為了確保軍隊資金,競相開發礦坑。
「統治『生野』者,終成統治『天下』者」
「生野」作為日本屈指可數的銀礦坑而繁盛,位於注入瀨戶內海的市川和注入日本海的圓山川之分水嶺,海拔300多公尺的盆地,城鎮被稱為「銀谷」,非常熱鬧。
據說首度在生野發現銀礦,是於奈良時代後期的大同二年(807年),沒有發現往後700年的記錄,所以一般認為開坑於戰國時代的天文十一年(1542年)。
此時,從大陸傳入劃時代的精煉技術「灰吹法」,產銀量增加。亦發現許多礦脈,戰國大名們因為必須確保軍隊資金,所以競相開發、確保礦坑,獲得生野銀礦的大名擁有了強大的力量。
到了安土桃山時代,天正五年(1577年)十月。黑田官兵衛(黑田孝高)身為織田信長屬下的羽柴(豐臣)秀吉親信,建議確保生野銀礦。天正八年(1580年),進攻但馬,攻占生野銀礦、竹田城、出石城。生野銀礦變成由織田信長統治,爾後,賜為秀吉的領地。
此外,飾磨津作為將生野的礦石運送至首都的海上門戶,自古以來,作為船運的交通樞紐,隨著時代進行整備、開發,和生野礦坑密不可分。
生野銀礦奠定織田、豐臣的政權基礎,因為慶長五年(1600年)的關原之戰,變成由德川統治。家康成為新的一統天下者,將佐渡、石見,以及生野作為直轄領地,積極地經營礦坑。
於是,生野銀礦支撐德川幕府的繁榮。然而,到了江戶末期,因為透過人力、手工挖掘的工法開採的量有限,以及通風、地下水的排水處理等諸多問題,幾乎處於停止開採的狀態,埋沒於水中,不見天日,靜靜地等待於明治時代到來的現代化風潮。
近 代
生野銀山
連結生野銀礦和飾磨津的夢幻道路。
「銀之馬車道」是於明治初期,作為南北連結生野銀礦和飾磨津(如今的姬路港)之間,約49公里的馬車專用道路所興建,當時被稱為「生野銀山道」、「生野礦山寮馬車道」。
明治元年(1868年),新政府將生野銀礦國營化,引進外籍技術人員與最新設備,試圖現代化,以增產白銀為目標。其背後因素是,從織田、豐臣、德川的時代至明治後期,白銀是重要的財源。許多礦坑位於深山中,附近有城下町——姬路和飾磨津這種大型物流據點,而且市川旁的窪地地形連結它們與生野,這種優良的地理條件支撐生野銀礦的生產活動。 但當時,說到通往姬路的道路,只有狹窄彎曲的街道。只能由人或馬揹著貨物,在那條街道上往來,或者搭乘小型的高瀨舟,從市川順流而下。
靠人跑腿的運輸費用高,要運送用於推動機械化的生野銀礦的大量材料,以及精鍊的白銀等,確保新的運輸方法是一大問題。
尚•弗蘭西斯科•柯伊聶特 / 朝倉盛明
朝來市教育委員會提供
薩摩藩英國留學生
從3個方案中選擇的道路。
作為連結生野銀礦和飾磨津(如今的姬路港)的新運輸方法,眾人討論了3個方法。
第1個方法是利用市川的船運。當時,高瀨舟從中游流域航行,但是拓寬河道要花費一筆龐大的工程費用,而且擔心會缺水。第2個方法是鋪設鐵路,雖然運輸量不大,但是要花高額費用,不符成本,所以也遭到擱置。
最終選擇了第3個方法——興建馬車道,此方案並非從頭開始興建,而是基於舊有的街道,修改成馬車能夠通行的最新型道路。工程費用相較於鐵路和船運便宜許多,而且若以馬車,而不是人跑腿運送貨物,具有運輸費用降至原本的8分之1這個優點。
日本首見的大型計劃。
明治六年(1873年)七月,生野礦坑長——朝倉盛明和法籍礦坑師——尚•弗蘭西斯科•柯伊聶特挑選里昂・西斯萊作為技師長,展開了馬車道的工程。
引進歐洲的土木技術「碎石路法」,讓道路高於水田60公分,依序鋪滿粗石、小石、圓碎石,為了讓馬車能夠順暢行駛,歷時3年,進行重鋪成不會受到下雨等天候狀況影響,排水性高的堅固道路之工程,於明治九年(1876年),完成了堪稱「日本第一條高速產業道路」的「銀之馬車道」。
當時的馬車為木製的2輪車。載貨不多,於貨架前方安裝車轅,所以在十字路口必須繞一大圈才能轉彎。大正時代中期,開始使用安裝小前輪的馬車。
這裡是近代日本的先進地區。
明治二十八年(1895年),播但鐵路(如今的JR播但線)於姬路至生野開通,從飾磨津至生野銀礦以鐵路連結。明治初期,在市川流域發達的物流網足以媲美日本的大都市,所以發揮物流大動脈的功能,可說是引領近代日本的產業經濟發展的「先進地區」。
隨著鐵路開通,它漸漸功成身退,於大正九年(1920年)廢止,但這條馬車道後來經過整修和路線變更工程,如今大部分亦作為縣道和國道等使用。
邁向現代
後來的生野礦坑和銀之馬車道。
如今,「銀之馬車道」成為現代產業遺產,平成二十四年(2012年),「銀之馬車道計劃」被登錄於日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聯盟的「未來遺產計劃」。
如今,包含「生野銀礦」和「銀之馬車道」在內,沿線地區透過地區再生和對高齡化社會的努力等各種活動,伴隨從前往來此地區的人們的精神,亦活躍於振興地區、發展、打造交流。